文/毅成配资网站排名第一
在开头之前读一句诗,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《题西林壁》写的: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。
这就是近期史学界甚至各大博主对于清朝历史争论不休的地方,如果不从苏轼的这句诗去理解,那么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。这种只看到局部,看不到整体或全部就是一种目光短浅,而且很容易掉进坑里面出不来。
如果你读了教员的《矛盾论·矛盾的特殊性》同样也能解释和看清史学观正确与否的问题。
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,主要矛盾是决定该事物发展方向和性质的关键因素,而次要矛盾则是指对事物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。如果你能找到并解决主要矛盾,那么许多其他的问题也会得到缓解。而如果忽略了主要矛盾,单纯地解决其他问题,往往会事半功倍,难以见到实际成效。
一、文明和民族
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范畴里面,我们再引入两个大的概念;
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开场:
民族,像一个家庭或部落。它强调的是“我们是谁”,基于共同的血缘、语言、历史和认同感;
文明,像一个大都市或生态系统。它包含了许多不同的“家庭”(民族),这些家庭共享一套底层的基础设施、法律规范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。
民族是一个文化政治的共同体,其核心在于 “认同” 和 “归属感”。它也可以是基于血缘与认同的“想象共同体”。
拥有共同的血缘和祖先神话观念,即使血缘上并非完全纯粹,但一个民族通常会共享一种“我们同根同源”的叙事。例如,炎黄子孙对于中华民族。
拥有共同的语言,语言是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和身份标识。一个人说汉语,通常会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一员。
拥有共同的文化与习俗,包括饮食、服饰、节日、礼仪、民间艺术等。例如,汉服、春节、中医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。
拥有共同的历史记忆,共享的光荣与苦难历史,塑造了民族的集体性格和认同。比如中华民族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忆。
拥有普遍的自我认同,最根本的一点是,这个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主观上认为“我们是一个民族”。
而文明呢?
文明是一个更宏大、更复杂的概念。它指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的最高级文化形态,是一个涵盖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。其核心在于 “生活方式” 和 “价值体系”。
一个文明可以影响和包容多个民族。中华文明就包含了汉、满、蒙、回、藏等众多56个民族。文明是“具有共同生活方式和文化遗产的社会整体”。它是人类应对自然和社会的挑战所形成的独特模式。
民族和文明的定义尽管有区别,但民族与文明在现实中紧密交织,关系复杂。
一个文明可以包含多个民族,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华文明。它不仅仅包括汉族,还深刻塑造了藏族、蒙古族、壮族等众多民族的文化底色。这些民族在保留自己独特语言和习俗的同时,也共享着儒家伦理、汉字语言系统、和中央集权的政治传统。
同样,一个民族可以成为文明的载体或核心,文明一旦形成,就会超越其创始民族,被其他民族所接受和发扬。
另外一点就是,民族可以在文明之间迁移。一个生活在法国的阿尔及利亚裔,在民族上可能仍是阿拉伯人,但在文明层面,他可能已经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西方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。这就是文明认同的可变性。
所以当你在国外看到长得像中国人,拥有黄色人种面孔的时候,可他并不一定就是中国人。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中国人,首先要看他有没有中华文化的素养和中国国籍。
我们再从冲突的层面来看,民族冲突通常是为了争夺具体的政治权力、资源和领地。而文明的冲突则是价值观和世界观之间的冲突,也是个体价值观和整体价值观的冲突。
民族告诉我们“根”在何处,而文明则定义了这片“土壤”的质地与养分。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,理解这种区别,有助于我们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,以更宏大、更包容的文明视角,去看待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共同命运。
二、盲人摸象
不谈整体只谈局部要不得,这就是盲人摸象,摸到腿的说大象像一根柱子,摸到身躯的说大象像一堵墙,摸到尾巴的说大象像一条蛇,各执己见,争论不休。
好了,我们把文明和民族之间的区别做了一个简短的区分,也间接的把整体和局部做了一个描述。
那么现在你再回到文章开头所说的,关于清朝统治的问题,从大的中华文明历史叙事来说基本就不是问题了。
因为无论是元朝还是清朝,还是其他的各个朝代,都是有形或者无形的,无论是从语言文化,还各个层面,甚至是生活习惯等等各个方面都是相互传承和继承了中国文化。
所以,元朝和清朝都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,它都是中华文明文化史的一小部分。
而这个时候忽然有波人蹦出来说,元朝和清朝,它们是异类,非得硬的摘出来,试图把原本的中国文明和文化史中给踢出去。
看明白没有,这波非要把元朝和清朝给摘除出去的,本质就是想在历史叙事上进行中华文化和文明的分裂。
清代有一个学者龚自珍,他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:“欲亡其国,必先亡其史,欲灭其族,必先灭其文化。”
要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金量。
如果把元朝和清朝给摘除出去,本质就是在历史进行异化和分类,最终的指向就是分解中华文化史。
先从根上对你否定了,然后除了根系部分之外的其他粗枝叶末叶,再对你否定。
从历史叙事上把你进行否定之后,再从具体的民族进行否定,最终的指向就是过渡到地域否定,过渡到了地域否定之后就会看似顺理成章的得出结论,XXX地域并非属于你,你是非法的,然后在根上否定你的正统性。
其实说白了,就是有些倭寇想混淆视听,进行明目张胆的分裂活动,这就是最近史学界蠢蠢欲动的原因。
梁启超在1902年《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》一文中,先对“中华”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。接着,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时,正式使用了“中华民族”一词。
所以说,56个民族就是一个大的中华民族,他就是一个大家庭,无论你是汉族还是其他的少数民族都是属于同一个大家族。这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里面的一员。
因此,读到了这里,你也就不难理解,为什么忽然间有人把清朝给拎出来当做异类看待,虽然清朝在统治方面确实不够人道,但是从大的历史叙事和文明框架里面,它还是属于中华文化的一部分,这是坚决不能做割裂和分割的。
如果你这个时候做分割和分裂,那么无异于跟那些什么蛙独或者洋人是一伙的。
三、分而治之
为什么,我一直倡导大家多阅读先秦时期的书籍,因为很多东西中途没有经过篡改,很多东西都原汁原味的保留着。
我们需要从兵法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。
“分化瓦解”是《孙子兵法》与《三十六计》中极具智慧的策略之一,其核心在于针对由众多敌人组成的阵营,通过破坏敌人之间的联盟,使其同床异梦或彻底分开,从而削弱敌方的整体实力。
就是增加一个大的联盟内耗,让对方全面陷入内耗无暇顾及外部的时候,然后强兵突然破门而入,最终把对方杀个片甲不留。
包括我们经常看到的所谓“离岸平衡和大陆均势策略”这些策略的来源都是《孙子兵法》。
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《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》中说:"英国四百年来的对外政策,就是反对大陆上出现最大、最富于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国家",英国总是"参加不那么强大的一方,同它们联合起来,打败和挫败大陆上的军事霸主,不管他是谁,不管他所统治的那一个国家。"
这种政策的核心就是,英国在任何时候都"必须反对一个最强大的国家或者几个国家联合起来的政治上的独裁"。 不希望欧洲大陆被一个最强国的霸权所统治,不愿意欧洲大陆出现强权,均势政策使英国的外交通过离强合弱、扶弱抑强、孤立、干涉等手段的交替应用,维持着一种对自己有利的欧洲大陆均势,并成为这种均势的操纵者。
丘吉尔提出的“离岸平衡和大陆均势策略”最核心对象就是从地缘关系方面来入手的,而如果要分化一个民族联盟,就是从族群的角度来入手的,虽然他们的着力点不一样,但是核心不变的就是“分化瓦解”。
在国际政治关系层面,还有“拉一派打击一派,扶持一派打击一派”的做法。比如现在的中东局势,扶起小以去打击其他的国家,甚至在一个国家之内设置多个派系,然后扶持一派打击其他的派系,这样就可以牢牢的管控住这个国家。
我说一个现实工作生活的例子,就是你作为公司的员工或者高管,你为了在公司获得更大的利益,你不断地制造老板和高管、或者严重一点制造老板和老板娘之间的矛盾。
然后老板听到了所谓的“小道消息”又在不知不觉中找到达到了各个高管所谓的“把柄”而这个把柄是有人“刻意”而为的,但是其他的高管或者老板娘开始并没有引起注意,然后忽然间引起老板的误会。
因此,老板一气之下把那个高管(也就是你想除掉的竞争对手)直接给辞退或者开了,然后桌下没有合适的人,最终你的资历比较深,你“勉为其难”的升值或者加薪了。但是如果开明的老板一旦发现是你制造的这一切,那么首先开掉的可能就是你了。
所以分化化解之术应用非常广泛。
我记得曾经非常火的一个动画片叫做《七个葫芦娃》它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86年原创出品的13集系列剪纸动画片。非常经典。
这个动画片非常形象的把《孙子兵法》里面的这种“分化瓦解”发挥到了极致。具体的就是蛇精是如何把七个葫芦娃给分解然后一个个击破的。
所以从一个入侵者的姿态来看陷入“内斗和内耗”从来都是一个大联盟主体天生的弊端和缺陷。
而中国拥有56个民族,就是一个大的中华民族主体。
重要的时候把清朝或者元朝的统治,然后如何对待汉人的,如何进行统治的问题,这就是不从整体看问题,反而根植于局部,这其实就是一种分化民族统一性的做法。
说白了就是统治方式存在问题,比如对汉人进行严酷的奴隶统治,这是战术层面的局部问题。
因为少数族群要统治大的族群会非常吃力,在这种情况下就会采取一些非人道屠杀措施,要不然根本干不过。你看像叙利亚的阿萨德就是属于阿拉维派,它就是属于少数派,只要没有外力大毛的鼎力相助政权几乎很快就被颠覆了。
从清朝到后面的衰落,一直到洋人入侵,到近代的屈辱史。也的确印证了一个理论:“任何的文明都要掌握在真正的文明人手里。”
文化人就会讲究文化礼仪,而市井屠夫只会杀猪卖肉,渔牧族群只会下河捕捞,追逐猎物。
在中国历史上几乎大多数朝代都是延续上一个朝代的国策,包括很多文官士大夫管理阶层都是一并继承的,所谓的朝代更换就是把皇帝和年号、或者掌控兵权的大将给换了,你看很多的文臣元老都有经历几个朝代的。
说白了就是从夏商周自周天子以来到后面的秦朝,再到后面都是一并延续的。
当然少数几个朝代也会把文臣给一并清除掉。
但是从大的文化框架来说,无论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朝代,都是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文化,它就是属于中国历史,这点是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的。
其实对于这种做法一点也不新鲜,打从有了中华民族这个概念,就已经把单个民族的问题跟整体名字的一致性问题给解决了,现在有人老是拿出来以放大镜的姿态来看就是别有用心。
因为清朝之后的历史过于复杂,它跟其他的朝代不一样,其他的后人怎么写都行,但是清朝不一样,很多人都有真实记录的,它需要的真实纪实更多,要搞清里面的弯弯绕绕时间上还需论证,所以清史很难修就是如此。
我们把民族和文明,以及兵法里面的分而治之了解之后,在根据目前的国际局势相互挂钩,那就是目前亚太这边的局势有升温之势。只要哪方面舆论热度上去了,那么说明这一块的温度会升温。
四、舆论战打前阵
舆论战是非常高级的,而且也要非常讲水平。
要把舆论推到高点,其实需要的是正反两方的辩论。
结合我前面写的文章《二战轴心国正挣脱军事枷锁,德意日即将破除“封印”》核心就是现在的白头鹰鉴于多方面的考虑,选择退居幕后,然后把类似小德,脚盆鸡推上战车,让他们充当战火炮灰的角色。
比如,巴巴羊跟阿三之间的国内爆炸问题,以及咱们这边的类似这种历史叙事问题崇热搜。其充当的就是点火作用。
而现在所谓的清朝史观冲上热搜就是一种舆论酝酿。就是挑起民族对立的问题,所以要有善于明察之心,别陷入局部去看局部问题,因为这压根就无解,你在无解的问题上想去快速找到达到,那么注定就会陷入到自我内耗之中。
因为在中西方博弈范畴里面,这就是整体和整体之间的矛盾问题,反对霸权和推倒霸权这就是主要矛盾,至于什么个别的民族或者种族问题完全就是次要矛盾,经过长达几年前多年的民族融合,也可以毫无芥蒂的说,在我们国家几乎不存在什么民族对立问题,而且这种议题压根就不存在。
西方文化重点是善于解开人类“丑陋和黑暗”一面,在禅宗里面说人类的弱点有贪嗔痴慢疑,有人性五毒,有人类的七宗罪。当他们一旦把人性弱点作为筹码的时候,那么作恶就此开始了。
所以西方就是一种”暗黑“的代表。那些让你闻所未闻的糗事都是如此。而我们的文化从是尽量去压制人性的”黑暗“面,更多的是代表一种”光明“因为这就是一种心理暗示。
如果你靠近”黑暗“那么黑暗就会侵蚀和腐蚀你的人性,这就是毁灭的开始,而如果你拥抱”光明“那么你心中就会有阳光大道,你心中并不会有任何阴霾笼罩。
因此,西方无论在政治、经济、军事等等各方面发展,最终的目的就是走向毁灭,因为从开始他们就是靠近黑暗。而光明永远处在太阳升起的东方。太阳就是东升西落。
所谓的一方水养育一方人也是如此。
我们过春节,有24节气,在老家可以说家乡话,在外可以说普通话,饮食各方面虽然有人吃辣,有人吃的咸的有人吃的清淡,几乎在大家庭内部大差不差都能满足问题不大,同时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善,人们的生活其乐融融。
我们说一家人有时候意见不一样的时候,甚至情侣恋人之间都有互相“掐架”的时候,但是如果有小偷,抢劫者破门而入,这个时候应该就是一致对外,而不是陷入内耗。先把小偷和抢劫者给揍出去,然后彼此之间生活之间的小摩擦彼此之间商议一个妥协点就好了。
男生袜子臭,那么女生可以给要求,男生穿多久的袜子必须及时洗掉;女生不吃辣,男生吃辣,那么做菜的时候可以不加垃圾,男生直接独立买一罐辣椒酱或者做双份就可以了。
同样,几千年上万年的民族融合也是一样的概念。
虽然社会目前进入了现代化,但是几乎很多地区还是保留着原始的习惯和习俗,其实都是尊重每一个地区和民族的习惯和信仰,但是这并不妨碍56个民族就是一家的问题。
所以你遇到类似元朝或者清朝历史叙事的时候,你直接扔出几个重要杀手锏:
其一是教员的《矛盾论》区分什么是主要矛盾,什么又是次要矛盾,什么是整体什么又是局部;
其二是不以整体文明叙事为主反而是以民族、甚至地域局部叙事都有问题;
其三是要时刻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;
有些人只是充当点火者而已,所以我们要跳出原本的狭隘框架民族定义配资网站排名第一,再去用更大更宽广的文明视角去看待和解决矛盾就会迎刃而解。
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登录入口_配资平台官网提示:本文来自互联网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