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事情的发生,没有预兆,就那么冷不丁地戳在你面前。
前几天,欧洲就发生了这么一件事。
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爆炸,也不是哪位政要的突然离世。
只是一句话,一句从一个德国将军嘴里说出来的话。
德国联合行动司令部的司令,叫亚历山大·索尔弗兰克,他说,德国,已经为与俄罗斯开战做好了准备。
他甚至提到了一个具体的数字,一个让人脊背发凉的数字,八十万。
他说,随时准备协助北约部署八十万部队到俄罗斯边境。
八十万。
这个数字就像一粒石子,丢进了欧洲这潭看似平静却暗流涌动的水里。
它激起的不是涟漪,而是每个人心底最深处的记忆和恐惧。
德国,又是德国。
一个在军事上自我阉割了近八十年的国家,一个把和平主义刻进骨子里的民族,现在,它的将军,却在如此公开的场合,轻描淡写地谈论战争。
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,让那个曾经连派遣士兵都小心翼翼的国家,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。
其实一切早有迹可循,那笔凭空冒出来的一千亿欧元特别国防基金,就像一个信号。
德国宣布要在2031年前,打造出欧洲最强的常规军队,它的国防开支要飙到GDP的一个新高度。
甚至,德国二战后第一次,把一个常驻的战斗旅,整个儿地部署到了国门之外,放到了立陶宛。
这些动作,一个个看都只是新闻标题,但连在一起,就是一幅让人不安的画面。
德国正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,撕掉身上那层叫作克制的旧衣服。
001
看得最清楚的,往往不是局里的人。
在巴尔干半岛,那个不属于北约,也不属于欧盟的国家,塞尔维亚,它的总统武契奇,几乎在同一时间,说了一句更让人揪心的话。
他说,欧洲正在为战争做准备。
武契奇这个人,他的位置很特别。
他的国家夹在东西方势力的缝隙里,既要看西边的脸色,又要顾及东边的情谊。
这种左右为难的处境,反而给了他一双敏锐的眼睛。
他看到的,不是德国将军那句口号式的狠话,而是整个欧洲大陆正在发生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滑动,一种梦游般地、一步步滑向深渊的状态。
欧洲的很多国家,其实早就被一种安全焦虑折磨得不成样子了。
一方面,它们咬着牙支持乌克兰,把一车车的武器和一笔笔的钱送过去,另一方面,它们自己也在拼命地加固篱笆,提升军备。
嘴上谁也不说明天就要打仗,可身体却很诚实。
所有的政策,所有的军事准备,都在朝着那个最坏的可能性靠拢。
武契奇只是个说实话的人,他把那层窗户纸捅破了。
他没说谁对谁错,他只是指出了一个事实,那就是,当所有人都开始准备雨伞的时候,天,很可能就要下雨了。
更可悲的是,欧洲发现,这场雨下不下的主动权,似乎并不在自己手里。
那个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,它在北约里的一句话,比所有欧洲国家加起来的声音都大。
欧洲就像一个被绑在战车上的乘客,即便心里一百个不愿意,也难以挣脱那根叫作集体安全的绳索。
这种身不由己的痛苦,才是武契奇那句警告背后,最深的寒意。
002
就在欧洲这边磨刀霍霍,气氛越来越紧张的时候,莫斯科那边,却传来一个有点奇怪的声音。
俄罗斯的外交部长,拉夫罗夫,那个一向以强硬著称的老头子,在一个节目里,慢悠悠地说,俄罗斯的盟友有三个,是陆军、海军和空天军。
这话一出,很多人都愣住了。
中国呢?
那个在过去几年里,和俄罗斯在经济、能源、外交上走得那么近的伙伴呢?
怎么就不是盟友了。
这当然不是拉夫罗夫喝多了说胡话。
这是一次极其高明的外交喊话,是说给欧洲人听的。
北约最怕什么?
就是怕中俄真的手拉手,变成一个铁板一块的军事同盟。
如果俄罗斯现在跳出来,大张旗鼓地宣称和中国是盟友,那只会火上浇油,让欧洲那根已经绷紧的神经彻底断掉。
拉夫罗夫这句话,就是在给欧洲人降温。
他告诉他们,别瞎想,我们和中国,不是你们想象的那种关系,我们发展关系,也不是为了针对谁。
同时,这也是说给俄罗斯自己人听的。
普京的政府,在外交上一直追求的是灵活和自主。
盟友这个词,意味着责任和捆绑。
拉夫罗夫的说法,既保留了和中国合作的所有实际利益,又在政治上撇清了军事同盟的束缚。
这是一种非常务实的做法。
经济上我们继续做生意,外交上我们继续相互支持,但是,我们不结盟,不搞对抗。
这种模式,既能稳住中俄关系的基本盘,又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外界的刺激。
在北约大兵压境的叫嚣声中,俄罗斯选择用这种方式,四两拨千斤,试图拆解掉对手进攻的理由。
这是一种战略上的冷静,也是一种对自己实力的自信。
003
现在回过头来看德国将军的那番话,就更能品出其中的味道。
那八十万大军,更像是一声壮胆的呐喊,既是喊给俄罗斯听,也是喊给欧洲内部那些摇摆不定的同伴听,甚至,是喊给德国自己听。
德国,这个国家的心态其实很矛盾。
二战的惨痛教训,让它对任何与战争有关的事情都有一种本能的恐惧和排斥。
可乌克兰的炮火,又实实在在地让它感受到了威胁。
这种长期的和平主义思想和突如其来的现实威胁之间的剧烈冲突,让德国陷入了一种巨大的精神撕裂。
它需要一个出口,需要一个动作,来证明自己已经走出了历史的阴影,有能力保护自己。
于是,我们看到了千亿欧元的国防基金,看到了常驻立陶宛的德军,看到了索尔弗兰克将军那句听起来有些夸张的狠话。
这与其说是一个周密的军事计划,不如说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心理建设。
它在告诉全世界,也告诉自己,那个谨慎、克制、甚至有些怯懦的德国,已经死了。
取而代之的,是一个敢于亮剑的,准备承担起领导责任的德国。
但问题是,这种表演式的强硬,风险极高。
语言是有魔力的,当战争的言辞说得太多,它就可能真的会变成现实。
而且,欧洲内部也远非铁板一块。
法国人还在念叨着他们的战略自主,希望欧洲能有自己的声音,而不是永远跟在美国屁股后面。
意大利、西班牙这些南欧国家,更关心的是经济和难民问题,对和俄罗斯硬碰硬,兴趣并不大。
德国的这声呐喊,更像是在一个嘈杂的房间里,试图用最大的声音压过所有杂音,但结果很可能是,让这个房间变得更加混乱。
004
这场由一句话引发的风波,把当今世界最核心的矛盾,赤裸裸地摆在了桌面上。
北约的步步紧逼,是一种攻势。
俄罗斯的谨慎应对,是一种守势。
塞尔维亚的警告,是一种忧虑。
这三种情绪,交织在一起,构成了欧洲乃至全世界最真实的表情。
每一个动作,都在引发连锁反应。
北约越是高调,俄罗斯就越是警惕。
俄罗斯越是表现出不想打的样子,北约内部的强硬派就越觉得有机可乘。
这是一个危险的循环。
就像两个拿着武器的人,在一条狭窄的走廊里相遇,谁都想让对方后退,于是都把自己的武器举得更高,结果是,走廊里的空间越来越小,擦枪走火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。
决定局势是否会失控的那个关键点,在于欧洲,特别是德国、法国这些核心国家,是否还能保持最后的理智。
它们是否明白,安全,从来不是靠威胁别人得来的。
乌克兰危机已经证明,俄罗斯在北约东扩这个问题上,已经没有退路。
再往前逼一步,就可能真的是战争。
这盘棋,下到今天,已经没有简单的赢家了。
冲动和叫嚣解决不了任何问题。
真正需要的,或许是少一些不负责任的狠话,多一些设身处地的思考。
欧洲需要自己想明白,它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未来。
是继续被别人绑在战车上,一步步走向未知的深渊,还是勇敢地踩下刹车,自己掌握方向盘。
现在,那些震耳欲聋的表态声,似乎渐渐平息了。
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的寂静。
所有人都在等着,等着看下一步,谁会先动。
信息来源:
北京日报客户端
每日经济新闻
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最靠谱股票配资平台
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登录入口_配资平台官网提示:本文来自互联网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。